推荐研究报告:《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战略咨询报告2023》
一、白色污染亟待解决
我国废弃塑料产生量大、回收比例低,白色污染问题严重。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了全球都非常关注的“白色污染”问题,不仅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还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7771.6万吨。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回收量仅有1890万吨,占比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直接遗弃的占比7%。焚烧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从而对大气造成污染,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严重妨碍地下水的流通与水的渗透,直接遗弃到大自然的塑料制品降解时间需要几百年,这几种方式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图表1 2022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图表2 2022年中国废弃塑料处理占比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二、可降解塑料的界定与类别
中经视野高级分析师金佳佳认为,可降解塑料降解时间短,是应对“白色污染”的重要解决方案。可降解塑料是指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其能够通过堆肥处理转化为肥料、二氧化碳和水,种植出含糖或淀粉的作物后,通过发酵或者化工加工就又能转化成用于生产高分子材料的有机分子。这样的可降解循环可以大幅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是实现资源循环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与传统塑料相比,生物降解塑料在一定条件下只需较短时间就可由自然界中微生物作用进行降解,而传统塑料则需要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进行降解,且降解产生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可降解塑料有望大幅替代传统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为当下市场主流降解塑料种类。可降解塑料主要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其中光降解塑料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但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降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是一种结合了生物降解与光降解双重特点的可降解塑料,拥有两种降解方式的优点,但技术难度与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相关应用产品稀少,而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优异,生产工艺和成本处于三者的中间水平,是目前主流的降解塑料种类。
图表3 不同的塑料降解方式对比

资料来源: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PLA和PBAT是市场应用最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根据原材料来源不同可分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和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其中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PLA、PHA等,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PBAT、PCL、PBS等。
PLA和PBAT是目前国内主流的两类可降解塑料产品,PL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是目前产业化较快的生物降解材料;PBAT分子链具有良好的柔性,成膜性能优异,主要用于膜袋类塑料制品;P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完全降解,但当前PHA的生产成本很高,超过了其他大部分可降解塑料,暂时用于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领域;PBS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与力学性能,也可完全生物降解,但我国的丁二酸产能有限,因此PBS未能大规模生产。
图表4 传统塑料与生物降解塑料对比

资料来源: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三、行业相关政策
我国出台史上最严“禁塑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在2020年1月19日出台史上最强“禁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将明显减少,可降解塑料将替代该类产品;到2025年底,可降解塑料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图表5 国内禁塑时间表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四、市场空间
金佳佳认为,可降解塑料渗透率受政策驱动显著,下游应用领域拓展空间巨大。2019年以前,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量和销量增长较为缓慢,而自2020年“禁塑令”和双碳政策推出后,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量和销量出现明显大幅增长,2022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6.2、33.5万吨,增速均超20%,随着“禁塑令”的深入推进,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图表6 2018-2022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销量

数据来源:券商研报、中经视野分析整理
2022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最高的为一次性购物袋,占比高达71.5%,其次为一次性餐具和快递包装,分别占比21.6%和5.1%,政策驱动效应显著,金佳佳认为,随着可降解塑料在上述应用领域的持续替代,社会对可降解塑料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未来可降解塑料有望在更多下游领域实现渗透。
图表7 2022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品结构(基于销售收入)

数据来源:券商研报、中经视野分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