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国,人们都希望油价下跌,全球疲软的经济增长也决定了油价不可能逆势上涨。

沙特阿拉伯6月4日宣布,为了支撑石油价格,将每天减产100万桶石油,但从随后的国际石油市场走势来看,这一举措的效果并不如预期。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在维也纳会议上未能就减产达成一致后表示,今年7月,该国将“自愿”减产100万桶石油。这大约相当于全球石油产量的1%。
在沙特阿拉伯做出减产决定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至6月5日,布伦特原油的国际基准价格一度上涨了3.6%,但后来大部分涨幅回落到每桶76.41美元,涨幅仅为0.4%;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在美国市场一度上涨4.6%,但随后涨幅回落至每桶71.83美元左右。
从第二个交易日到6月6日,石油价格下跌。当天上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下跌1.33美元,跌至每桶75.38美元,下跌1.73%;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为1.93%,一度跌至每桶70.76美元,跌至1.39美元。
需求疲弱
2022年2月,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爆发,导致石油价格飙升。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石油生产国多次决定减产,但石油价格仍然回落到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爆发前的水平。
“欧佩克+”产油国在2022年10月决定每天减产200万桶。这大约是全球石油需求的2%。
2023年4月,“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同意进一步减产:每天“自愿”减产100万桶。这一减产措施原计划持续到2023年底。
一年前,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一度上涨到每桶125美元,但不久前,布伦特原油一度跌至每桶近70美元,明显低于沙特政府眼中的“关键价格”——每桶80美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沙特政府需要每桶80美元以上的油价来平衡其预算,并为该国一些雄心勃勃的“超级项目”提供资金。
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希望依靠这些“超级项目”,使该国的经济不再那么依赖石油收入。

假如算上沙特这次单方面减产,在过去的8个月里,产油国至少有三次大规模减产。
三次减产,但是效果还是不好,为什么?
就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而言,是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让我们先看看需求。
目前,全球经济前景依然阴云密布,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一些国家可能会陷入经济衰退。经济衰退自然会降低对石油的需求。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政府主要担心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央行频繁加息,普通民众也抱怨能源价格一度飙升。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最新一期《短期能源展望月刊》指出,2023年美国国内石油需求增长仅为2022年的一半。
欧佩克还认为,由于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高,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表现疲软,这拖累了美国和欧洲的石油需求,抵消了亚洲的额外需求。
但是欧佩克显然误判了中国的石油需求。
在放松防疫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反弹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劲。因此,中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没有产油国预期的那么强劲。
在优化中国防疫措施之前,包括欧佩克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内的大多数分析师估计,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2023年强劲反弹,并预测这将大幅推高石油价格,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需求的反弹强度远低于他们的预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不希望油价上涨。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从48个国家进口原油,总进口原油量为50827.6万吨,同比下降0.9%。然而,受当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2022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额高达3655.12亿美元,约24350亿元,同比增长41.4%,占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13%。就价值而言,原油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进口商品,仅次于集成电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国,人们都希望油价下跌,全球疲软的经济增长也决定了油价不可能逆势上涨。
供大于求
让我们再看看供应。
根据6月4日的维也纳会议,“欧佩克+”产油国本身也无法在减产问题上齐心协力。
欧佩克是一个石油出口国组织。目前,有13个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委内瑞拉、加蓬和刚果(布)。近年来,在全球石油需求过剩的背景下,欧佩克逐渐形成了与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巴林、文莱、马来西亚、墨西哥、阿曼、南苏丹和苏丹等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的长期合作机制。
“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欧佩克成员国控制着全球约80%的石油储量。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也是“欧佩克+”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员。因此,沙特阿拉伯6月4日做出的“自愿”减产决定本应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由于“欧佩克+”的内部差异,沙特阿拉伯决定的影响似乎相当有限。
沙特阿拉伯减产的决定是“欧佩克+”协议的一部分。根据协议,从2024年起,几个弱势非洲成员国的配额将减少;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也可能降低其产量目标,但俄罗斯没有做出任何大幅减产的承诺;与此同时,阿联酋被允许在2024年增加产量。
沙特阿拉伯最初希望“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同意每天再减少100万桶集体产量,并由成员国分配减产。然而,大多数石油生产国反对进一步减产的建议,担心这会影响他们的石油收入。
2023年6月4日,“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在欧佩克总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为期7个小时的会议。经过长时间的争吵,最终的妥协结果是将今年4月决定的石油减产措施延长到2024年。2024年后,他们的石油产量目标将进一步降低,即每天减产140万桶,但沙特阿拉伯也对俄罗斯和阿联酋这两个关键盟友做出了重大让步。

在沙特阿拉伯决定在今年7月单方面减产后,沙特阿拉伯还决定从本月起提高原油价格,这导致一些亚洲炼油厂考虑从其他供应商(包括俄罗斯)购买更多原油。
作为最重要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和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急需资金,正试图尽可能多地出售石油。根据雷斯塔能源公司的说法(RystadEnergy)数据显示,自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以来,俄罗斯的海运原油出口量已跃升五分之一。
更让沙特阿拉伯痛苦的是,俄罗斯的原油交易价格比国际基准价格低20美元,而印度、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炼油厂正在大规模购买俄罗斯石油。布鲁盖尔研究所总部设在比利时(Bruegel)大约60%的俄罗斯原油流向印度和中国。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俄罗斯自2019年以来首次超越沙特阿拉伯,在2023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排名中重返对华石油出口第一位。
加拿大、巴西、圭亚那等“欧佩克+”以外的其他产油国也在增加石油产量。
花旗集团分析师在6月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如全球石油需求下降、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增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欧洲国家经济衰退等,沙特阿拉伯单方面减产不太可能实现其预期的“可持续油价上涨”目标,即油价上涨至80美元以上。
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沙特阿拉伯单方面减产的决定可能适得其反:油价没有上涨,但其市场份额被阿联酋等“免费公交车”国家抢走。
“沙特棒棒糖”并不甜蜜?
另外,观察国际油价走势,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地缘政治因素。
如果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决定集体减产,显然不利于西方国家的抗通货膨胀措施,但目前似乎没有多少石油生产国遵循沙特阿拉伯的减产。然而,沙特阿拉伯决定单方面减产,这可能会导致该国与其最重要的传统盟友美国发生冲突,因为美国总统拜登一直鼓励石油生产国增加石油产量,以降低石油价格。拜登还指责沙特阿拉伯减产是为了帮助俄罗斯。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被称为“刺头王子”,他将沙特阿拉伯“自愿”减产的决定描述为“沙特棒棒糖”,这意味着沙特阿拉伯一直是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因素。现在,沙特阿拉伯“自愿”减产的决定是送给世界的礼物。
但是拜登和他的欧洲盟友显然不这么认为。在西方国家看来,沙特阿拉伯的“棒棒糖”味道并不甜,而是苦。
自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一度急剧上升。尽管最近能源价格和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但沙特阿拉伯减产的决定可能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普通人的生活负担。
业内普遍认为,过高的油价将助长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并进一步加息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等西方央行,其后果是进一步减缓西方经济增长,甚至导致经济衰退。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沙特阿拉伯多次与俄罗斯合作,通过减产提高石油价格,美国对此非常不满。
当然,沙特阿拉伯试图提高石油价格的目的与俄罗斯不同。多年来,沙特阿拉伯的实际统治者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做出了许多努力,推出了许多雄心勃勃的“超级项目”,包括“未来之城”,以使该国经济不完全依赖石油收入(NEOM)计划,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为此,他确实需要高油价。
2022年,王储宣布,他计划花费约1万亿美元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建造一座长达120公里的“零碳直线城市”,以创造一座像埃及金字塔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永恒性的建筑奇迹。NEOM。根据规划,该市将于2040年初步建成,到2045年将有900万居民,建成后的“未来之城”将成为人工智能之城。
与沙特阿拉伯以前的统治者不同,王储希望为沙特阿拉伯开辟一条更加独立的能源政策之路,即使这意味着冒犯了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传统盟友美国。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作为王储同父异母的兄弟,是沙特历史上第一位担任沙特能源大臣的王室成员。他被称为“刺头王子”,因为他强硬的手段,对外打空头,在内部强迫协议。
据说,这位“刺头王子”在6月4日的维也纳会议上仍然突破了双重障碍,尽管外部原油空头包围和内部历史“欧佩克+”的分歧加剧,这促成了沙特阿拉伯单方面减产的决定。
然而,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决定可能会进一步激怒美国,因为美国总统拜登一直在向沙特阿拉伯施加压力,要求沙特阿拉伯不要减少石油产量。
据估计,石油减产问题可能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下周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利雅得之行中讨论的最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考虑到沙美关系这一地缘政治因素,沙特阿拉伯的减产似乎不太可能大幅提振石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