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IPO只差一脚的极氪,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11月30日,一些接近极氪的人指出,由于市场人气疲软,估值预期不匹配,极氪决定暂停IPO计划。极氪回应说,该公司已向中国证监会公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然而,从11月25日更新的招股说明书来看,关键的发行范围和发行规模仍未公布,这也反映了极氪对IPO定价的犹豫和犹豫。
事实上,其估值低于预期的线索早已出现。
早在8月底,极氪就开始与新加坡、香港、欧洲和其他投资机构取得联系,开始路演,并收集投资者的反馈。当时,极氪计划上市10亿$,并希望获得180亿$估值(约1300亿$)。然而,根据当时行业投资者的反馈,估值高于预期,极氪的报价可能有下降的空间。
但极氪仍在11月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出乎意料的是,海外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前景的预测更加保守,导致极氪暂停IPO。
市场参与者认为,极氪的估值很难达到130亿美元,最终筹集的金额可能是5亿美元。
极氪没有对此进行评论。
一位经营IPO项目的国际投资银行家指出,一些汽车公司看到市场窗口已经打开,将尝试IPO。但投资者对2024年资本市场的预期仍然保守,除非他们在技术上有独特的优势,如智能驾驶,否则他们不愿意给出过高的估值。
另一位国际投资银行家告诉华尔街,IPO市场仍相对冷淡,该行明年收到的上市交易并不多。“主要是现阶段上市,投资者给出的估值较低。”
事实上,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迅速超过35%,电动汽车行业的想象力对投资者来说已经大大降低。当前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热情也逐渐降温。在当前市场情绪波动的氛围中,讲好“新势力最快IPO”的故事并不容易。
此前,极氪首席执行官安聪明为资本市场描绘的蓝图框架是销售、利润和技术,但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并不小。
今年3月,安聪慧在吉利汽车业绩会议上表示,今年极氪的销售目标是同比翻倍,达到14万辆。但在年底的最后一个月,极氪仍有3.5万张“进度条”没有完成。
在9月底的一次采访中,极氪副总裁林金文向华尔街承认,团队压力确实很大,但今年14万仍是核心目标,2025年65万的目标没有放弃。
在“规模KPI”承压的同时,极氪也未能摆脱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根据更新的招股说明书,今年前三季度,极氪的净亏损为52.28亿元,比同期的49.04亿元继续扩大。2021年的总亏损为174亿元。作为吉利的子品牌,极氪的财务压力也传递到吉利汽车的财务报告中,拖累了其整体业绩。
此前,安聪慧曾表示,“极氪一定是除特斯拉以外最早、最快赚钱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但为了冲动,年底极氪主销车型001和极氪X开始大幅降价。11月初,广州车展发布的极氪新车007也首次触及20万元以上的低位。
因此,面对销售压力,极氪的盈利任务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极氪选择以科技标签进入美国市场。然而,极氪在智能驾驶、智能舱等关键环节仍采用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其中,在自己的NZP智能驾驶中,极氪车型使用了mobileye提供的解决方案。
这也给其估值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当华为独立分拆汽车BU核心资产,向行业抛出橄榄枝,开始搅动智能浑水时,投资者的眼光进一步提升。
站在当前不断变化、加快淘汰分化的新能源市场上,极氪要想真正成为李书福心中的先锋,在市场价值上“再造吉利”,就必须拿出真正受市场欢迎的热门产品,扩大规模。
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高端角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利润遥遥无期。因此,安智慧再次选择了他最熟悉的汽车家,扭转了局面。11月17日,随着22.99万元极氪007的推出,副总裁朱玲直言,极氪开始进入最主流的市场。
此外,极氪还加速了对科技感的“补充”。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路线最终将首次登陆极氪007。副总裁姜军告诉华尔街,明年极氪将推出配备大型模型、决策引擎和视觉引擎的智能舱。
然而,要成为“最快上市”新势力的极氪,前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