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希望进入C端市场,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

专注于家庭场景的两家机器人公司——乐享智能和鹿明机器人,最近成功获得了近亿元的新一轮融资。
尽管两家公司都在家庭赛道上竞争,但它们的产品存在明显差异。
乐享智能致力于开发一种适用于家庭的通用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就是家庭陪伴机器人。
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两款产品:一款是高达50厘米的小型机器人Z-Bot,另一款是类似于瓦力的履带式机器人W-Bot。

鹿明机器人选择直接研发双足人形机器人。近期,他们与智慧物流领域的德马科技和全球航运巨头中远海运等知名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

乐享智能的创始人来自品牌领域,而鹿明机器人的创始人则出自技术背景。这种产品定位的差异引发了行业内一个讨论问题:“在消费市场中,是选择制作人形机器人,还是不制作人形机器人?”
目前,大部分具有人形外观的机器人仍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大规模作业,而非人形机器人则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凭借其功能、情感及应用场景的差异化,积极拓展消费端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非人形机器人的细分市场的复合增长率普遍超过40%,某些领域,例如机器狗,甚至已超过100%。
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处于较为深奥的阶段,而中国的消费级机器人市场正通过“功能替代”的策略实现突破——外骨骼机器人专注于医疗康复,AI玩具通过情感陪伴找到市场出路,机器狗则通过适应不同场景实现自我盈利。
三条差异化的路径展现了非人形机器人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生存状态。
1、外骨骼机器人:功能导向撬动 C 端市场
在五一假期,关于机器人的新闻层出不穷,不仅有各地商场里表演的机器人,还有在泰山上提供“租腿”服务的机器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需支付80元即可体验3小时的服务。

帮助游客轻松登山的“秘密武器”就是外骨骼机器人。
这是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利用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提升人体的运动能力。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力量辅助、运动康复以及增强场景适应性。
与其称之为机器人,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智能机械装置,因为它的构造仅仅是一个框架。
根据人体的结构,外骨骼机器人可分为三类:上肢外骨骼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和全身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架构由三个主要模块组成,它们是机械结构、感知系统和智能中枢。
步态检测和人机协同是两个主要的技术挑战。步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实现控制的基础,而人机协同则是确保外骨骼在伴随人体运动时,使人机之间的作用力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与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实现了深度协同。
它们都依赖于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和动力系统,并且在电机、减速器等产业链的上游部分存在重叠。
另外,由于人形机器人在仿生关节设计、意图识别算法和多模态感知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外骨骼产业也因此受益于底层技术的溢出效应。
目前已经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技术临界点:
· 意图识别的精度超过95%,这得益于将人形机器人LSTM算法进行了迁移。
· 驱动系统的功率密度达到300W/kg,这一技术源自人形机器人关节的研发。
· 柔性传感器的成本降低了70%,这一成果源于人形机器人的触觉技术。
· 续航时间超过8小时,得益于人形机器人的固态电池技术。
由于外骨骼机器人专注于“增强人类”这一单一功能,不需要处理复杂的环境交互,加上其制造成本中有70%来自硬件,因此在商业化方面,外骨骼机器人发展的速度比人形机器人更快。
程天科技推出的「易行EasyGo」系列产品无需外接电源,能够提供步行助力,定价为2500元,预售订单已突破一万台,预计在2025年出货10万台。
与泰山景区合作的肯綮科技,其产品价格在6000元至1万元之间,且计划在2025年实现超过10万台的产能。

相关机构预测,在2025至2028年期间,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出货量将从2025年的10.7万台增至2028年的30.1万台。
2、AI 玩具:大模型加持下的新消费热潮
如果外骨骼机器人验证的是基于「功能刚需」的C端变现,那么AI玩具则聚焦于家庭场景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陪伴」。
最近,在一些实体店里,经常能看到许多顾客围在一个区域,重复着「Hi xxx」的指令,尤其是小孩子特别多。
这个区域里全是各种AI智能机器人,包括EMO智能桌面机器人、会说话的汤姆猫AI机器人、变形金刚机器人等。
尽管在实体展台上,AI玩具能够持续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但在网络平台上搜索AI机器人或AI玩具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的。
最大的批评意见是,“这不过是一个外观好看的语音音箱。”
尽管一些用户对AI玩具表达了不满,但凭借“低价格+高情感价值”的策略,确实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
以Haivivi推出的BubblePal为例,售价为399元,自去年7月上市以来,全网销售量已超过8万台,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单价较高、陪伴功能更强的卡西欧Moflin售价为2800元,曾在官网出现缺货情况,二手平台的价格一度被炒到上万元。此外,售价为3万元的LOVOT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已超过4万台。

LOVOT
简单来说,AI玩具的定义是“AI加硬件”。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都是这种方式,还有一些厂家会额外添加IP属性。
AI玩具的主要特点是“陪伴”,它的目标用户范围包括从孩子到老人,主要使用场景是在家庭中。与专注于家庭环境的人形机器人不同,AI玩具在物理上无法提供实际的帮助。
无论用户选择购买与否,后续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用户主观感受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AI玩具而言,产品的关键在于AI大模型。随着像豆包、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开放接口的出现,调用这些大模型的成本大幅降低,使得许多初创公司能够以轻资产的方式迅速推出产品。
同时,由于其适应全年龄段的需求,AI玩具不仅可以作为早教设备服务于儿童,还能够凭借情感安抚的功能吸引到成年人。
与直接与对话大模型交流最大的不同在于,使用大模型时,交流对象是一个冷冰冰的手机或电脑。而与AI玩具互动时,至少可以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AI玩具不需要像人形机器人那样面对复杂的运动控制问题,而是专注于语音互动和内容生态,因此被视为一种典型的“低技术门槛+高场景适应性”的产品。
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定价仍然在用户的可接受范围内,通过了价格敏感度测试。尽管与传统玩具或智能音箱相比,仍存在一定溢价,但与人形机器人相比,其定价要低得多。
此外,AI玩具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主要针对教育焦虑和孤独经济两个领域。在技术上,它们采用「软硬件解耦」设计,能够通过模块化快速进行迭代。因此,无论是定价还是市场定位,AI玩具相较于人形机器人都具备快速实现商业化的优势。
到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玩具市场规模已达到181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
3、机器狗:性能与成本平衡的中间形态
上周,众擎重新回归市场,发布了其新款机器狗JS01。同时,智元也宣布将进入家庭场景的四足产品领域,而魔法原子则计划推出导盲机器狗。

众擎JS01
如果说AI玩具证明了情感互动的商业潜力,那么机器狗的兴起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逻辑——在家庭服务和人形机器人之间,四足机器人以其“中间性”的优势,探索着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回报之间的最佳平衡。
机器狗,也称为四足机器人,是一种模仿动物四肢结构和运动方式的仿生机器人。它结合了高精度的传感器、驱动装置和智能算法,能够实现稳定的行走和完成各种任务。
近年来,机器狗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销量从2019年的不足2000台增长到2023年的34,000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2.3%。预计到2024年,全球机器狗市场规模将约达到16.24亿元。
目前国内的机器犬领域主要有三大巨头,分别是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和蔚蓝科技。其中,宇树科技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2024年,宇树科技的机器狗销量达到2.37万台,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70%。
截至去年,蔚蓝科技的BabyAlpha系列总销量已超过1.5万台。

实际上,这三家公司在开发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方面都有所涉及,并且它们都是先推出机器狗以扩大市场。
· 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 Go 系列、B 系列;人形机器人 G1、H1
· 云深处科技:四足机器人绝影 X 系列、Lite 系列、山猫系列;人形机器人 DR01
· 蔚蓝科技:四足机器人 BabyAlpha 系列;人形机器人未公开命名,但预计 2025 年 Q4 实现量产
目前在这三家公司中,只有宇树科技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
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与外骨骼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玩具相比,有更多的共通之处。它们都依赖于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融合以及运动控制技术。在产业链方面,这两者也共享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供应链。
机器狗能比人形机器人更早进入C端市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技术门槛与成本优势
机器狗的技术核心主要集中在运动控制和地形适应方面。与双足平衡系统相比,四足结构的设计复杂性明显较低,因此不需要像夹爪或灵巧手那样复杂的上肢配置。
机器狗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更加简洁,这使得其研发周期缩短,量产的难度相对降低。
· 场景适配性和用户接受度
机器狗在消费市场上达到了实用性与情感价值的良好平衡。
采用模块化设计,例如配备储物筐,机器狗能够完成买菜、送物等任务。尽管某些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改造,但用户可以初步了解其工具属性。

其次,机器狗因为其仿生外观和互动设计,逐渐演变为一种“电子宠物”。例如,蔚蓝科技的机器狗采用了卡通风格的狗形设计,结合搭载的大语言模型,具备“长期记忆”功能,能够记住用户的喜好和日程等信息,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粘性。
· 产业生态与商业化路径
目前,机器狗的整体产业链成熟度超过了人形机器人。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国产化程度较高;中游的企业例如宇树和云深处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而在下游,技术也通过B端场景的验证逐步向C端推广。
机器狗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证明了四足机器人的实用性,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未来,若同时发展机器狗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可能会因人工智能与硬件技术的协同进步,创造出机器狗与人形机器人之间互补的生态系统。
4、人形机器人抢滩 C 端还有很长一段路
人形机器人在消费市场尚未全面普及,这正好证明了在机器人领域「功能优先于外形」的原则。
与此同时,行业内关于“是否应该开发人形”的争论也持续不断。
正方坚信人形是实现通用智能的“终极形态”,例如英伟达的黄仁勋坚定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世界中成为三大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之一。
马斯克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会达到数百亿个,每个人都可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个人机器人。
反方持有“功能至上,形态无关”的效率主义观点。比如,百度的李彦宏明确指出,让机器具有人类的形态并非发展的方向,机器在特定领域可以不需要人形而超越人类。
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长蔡崇信表示,全球大部分智能机器人并不需要具有人类的外貌。
除了形态的争议,外骨骼机器人、人工智能玩具、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这四类机器人在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预测也值得深入探讨。

从中可以看出,外骨骼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玩具都具备较大的市场扩展潜力。而机器狗作为一些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其增长规模相对较小。
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蛋糕,人形机器人需要进入C端市场。
要实现C端的突破,必须在技术、场景、成本和量产这四个关键方面取得进展。
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设计中,上肢需具备进行精细操作的能力,而下肢则需要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形。比如,它应该能在家居环境中执行常见的高频任务,如炒菜、熨烫衣物、爬楼梯及避开家具等。
在软件层面,人形机器人需要应对“莫拉维克悖论”,即复杂的任务反而容易,而简单的任务却变得困难。最终目标是理解物理世界并与之进行有效的互动。
例如,围棋这种普通人难以掌握的游戏,机器人能够通过强化学习迅速学会。然而,对于人类来说很简单的动作,比如拿起一颗鸡蛋,机器人在短时间内却很难理解和完成。

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从“垂直场景”提升到“全方位生活”,这要求机器人制造商设定并训练多种不同层面的功能,包括基础服务如清洁和安防、个性化的情感陪伴,以及精确的健康管理等。
这要求人形机器人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即在对从未接触过的新数据进行准确预测时的能力。
美国的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Intelligence最近推出的π0.5,可以让机器人自主完成家务。不过,实验中使用的机器人是轮式的,而不是人形机器人,并且它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成本和量产方面,厂家需要在技术迭代和供应链规模化方面下功夫。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进行迭代升级,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整合供应链资源也能提升年产能力。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低成本的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才能迅速推进。
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将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而其核心材料成本预计将下降11%。
以售价为9.9万元的宇树G1基础版为例,预计五年后其价格可能降低至6.5万元,十年后可能降至4.3万元。
从短期来看,人形机器人应专注于“高价值、低复杂度”的场景,以提供标志性的案例,向受众展示积极正面的效果。
在中期阶段,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在长期方面,则要依靠AI的突破,实现通用智能,从而使人形机器人成为“新型伙伴”。
任何类型的机器人在C端的成功都反映出一个基本逻辑——用户不为技术的炫耀付费,而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
在考虑人形机器人何时普及时,行业可能更应该关注如何将人形机器人打造成像智能手机一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