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进入了第四轮,依然是全国人民热议的“热点话题”。
数据显示,截至6月16日发稿时,抖音平台的#苏超联赛#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43亿次,而微博平台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话题阅读量也超过了6500万次。
从“一票难求”的现象引发各地文旅热潮,到资本市场上“苏超概念股”连续涨停,“苏超”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各行各业的增长数据,它完美地体现了“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
另一方面,苏超独特的运营模式也成为了媒体和学者们深入探讨的经济学课题。
回顾整个赛事周期,可以看到热闹的品牌赞助背后也蕴含着“经济学红利”。
6月13日,盐水鸭(南京)与小龙虾(淮安)对决的前夕,作为苏超官方赞助商的伊利,凭借一场内容丰富的无人机表演,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苏超的热度。
在这个流量话题快速更替的时代,如何同时实现赛事的流量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曾经是困扰许多业内外人士的难题。
目前,苏超及其参赛者们凭借对赛事场景的深入理解,以及灵活运用“搭子经济”,正在提供创新且有趣的解决方案。
1、爆火的苏超,一场“搭子经济学”的胜利
所有活动和营销的核心在于识别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性动物”。
这是商业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4.0》一书中提出的看法。
回顾苏超赛事的火热情况,正好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与其说年轻人渴望一场比赛,不如说他们更需要一群能够“共同享受幽默、逃避复杂的现实、满足情感需求”的伙伴。
苏超所带来的消费热潮,实际上反映了一场“搭子经济学”的成功。
从消费角度来看,线下的旅游观赛搭档和网上玩梗的陌生人,以及相关产品和周边的“观球设施”,都出现了极大的需求,成为了抢手货。
某即时零售品牌的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苏超”赛事有效促进了当地体育赛事消费的持续兴旺。从运动健康类商品,如T恤、跑鞋和体脂秤,到观看比赛所需的饮料和娱乐用品,这些产品的销量均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苏超的热门流量和商业潜力吸引了众多赞助商参与,掀起了一场如同“世界杯营销”的“苏超合作争夺战”。
在这一点上,长期观看世界杯、欧洲杯等比赛的资深球迷们应该深有体会——一个了解足球的赞助团队,不仅直接影响赛事的成败,还能保障年轻观众的观看体验,激发球迷的热情,提升赛事的关注度。
根据笔者整理的公开资料,截至目前,赛事的总冠名依然由江苏银行担任,此外,官方战略合作伙伴的数量已增至7家,包括本地企业今世缘和龙蟠科技等。同时,官方赞助商也新增至5家,如伊利等品牌,官方供应商增加至4家。扣除公益支持单位后,“苏超”赞助商的总数接近20家。

业内人士评估认为,结合当前品牌商的参与热情、数量和规模来看,苏超对于赞助商的吸引力已然达到了国内足球赛事的“顶尖水平”。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在这场针对苏超球迷的“搭子争夺战”中,谁能开辟出新的道路呢?
2、巧做“苏超搭子”,伊利走出一条更具“活人感”的道路
人人都渴望成为“苏超搭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
随着苏超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品牌涌入赞助商行列,这使得这一商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品牌们通过各种方式争夺注意力,从场内的大屏广告、热点事件的借势,到深入球迷群体和年轻人圈层,进行年轻化营销,这些在赛场内外的品牌赞助商可谓各显其能,纷纷展示各自的优势。
另一方面,要想在“搭子经济”中开展情感商业,不仅仅是简单地投入资金进行推广。理解年轻人复杂多变的情感,深入其中、融入他们的生活,这对品牌而言也是一项挑战。
有业内人士向《财经无忌》表示,许多品牌商在一开始并未预料到苏超会如此火爆,即使能够迅速反应,仍然可能无法承接这庞大的流量。他指出,首先,苏超与一般体育赛事不同,品牌商需要理解苏超特有的内部梗和文化;其次,还需要将其品牌与苏超进行深入融合。
因此,如何搭配以及搭配什么,都是一门学问。
「财经无忌」观察到,目前品牌赞助商的行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土赞助商,如维维股份和今世缘等,这些品牌深耕本地市场,主要专注于与本土球队和文化的结合,采用传统的体育营销策略,例如线下大广告、购买产品赠送门票等互动方式。
另一类品牌,如伊利,展现出更强的生活气息。这些品牌深谙年轻人的社交和情感需求,突破了传统体育营销的内容和互动方式。通过灵活运用“搭子经济学”,它们成功实现了品牌和效果的双重提升。
要吸引年轻人,首先需要与他们建立共鸣。聪明的品牌会巧妙地创造和运用各种流行梗。DT财经进行了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研,结果显示83%的年轻人更看重搭档之间的“趣味相投”。
如何把握造梗的平衡?首先,品牌需要理解热梗背后用户的真实心态。以伊利为例,无论是“比赛第一,我想当第十四。PS:友谊无价”这样的好友宣言,还是小心地补充“首先你们是有群……的吧……”的“群聊申请+1”,伊利在巧妙运用“散装江苏”内部梗的同时,意识到年轻人通过梗进行自我表达。这个表达既包含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家乡的认同。这种“内部人的视角”使得伊利能够迅速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联系。


另一方面,在建立情感基础之后,还需要自然地传递品牌的价值。
在官方宣布赞助商后,伊利迅速行动,积极寻求与苏超的关联,创新互动方式,化身为“社交先锋”,以“苏超伙伴”的身份抢占用户的目光。
例如,伊利发现在多个平台上,很多网友希望能在苏超赛事中看到飞机和火箭的表演,因此迅速找来了群主“苏大强”,借助他的名义提到“想看大打飞机”,并安排了无人机表演,产生了热烈的讨论。一些网友在伊利的账号下评论,调侃道“能给张票看看实力吗?”“买票送奶,买奶送票?”还有网友给伊利提建议“可以推出十三太保的包装,看哪个卖得好就支持哪个队。”
可以说,触动年轻人并不复杂,真正的挑战在于跳出“品牌赞助商”的角色,从真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伊利正是成功实现了这一点。
当然,单凭制造话题实现趣味共鸣只能带来短期流量。年轻人在追求“搭子”背后,反映出他们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社会中对认同感和陪伴感的渴望。回到苏超,品牌需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深入挖掘用户体验,创造出具备陪伴感的“赛事体验”,并将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用户留存?
这显然是一个更具长期视角的看法。
与本土品牌相比,伊利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情绪经营策略——将品牌活动贯穿于消费者的“观赛前~观赛中~观赛后”整个流程,以创造出独特的在场感、参与感和陪伴感。
一方面,伊利通过占领足球场的中心位置,利用户外大屏幕进行创意玩法,以“苏超搭子”的形象与现场球迷互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

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地方情感,创新互动方式。例如,通过无人机表演重现“常州恐龙大战无锡水蜜桃”和“徐州刘邦在镇江金山寺前射门”等经典场景,唤起网友对苏超梗的怀念。这种将当地文化融入品牌内容创新的做法,能够更深刻地打动人心。
此外,苏超的火爆与UGC的主动参与密不可分。伊利官方也亲自参与其中,从“苏超四大才子”的搞笑短视频,到毛遂自荐“江苏散装群群主”,在这个以情感价值为核心的苏超领域,伊利并没有自我陶醉,而是真情实感投入。
总的来说,在苏超的商业竞争中,伊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与传统的体育营销不同,重点强调人性化的体验,成功借助“搭子经济”的趋势。这样不仅使品牌的“苏超搭子”形象深入人心,也使得更多年轻人和球迷通过苏超找到了情感共鸣和社交归属感。
3、掘金苏超的“冷思考”,要与时间为友
苏超仍在进行中,如今它已经不再仅是一场比赛。
江苏省长最近对“苏超”进行了定位,强调要全力支持国内大循环,积极发展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并充分利用城市足球联赛的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与商业的深度融合。
可以看出,频繁出现热梗的“苏超”,本质上是政府、品牌与消费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欢乐足球”这一纽带,激发了情感消费的潜力,苏超将展现出更为持久的消费促进效果。
在跳出流量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苏超”中获得哪些启示?又该进行怎样的“冷静思考”?
在体育消费领域,随着年轻人逐渐成为主力,情感因素成为新的消费驱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体育产业链,都需要采取创新的方法——从赛事机制和消费转化路径的大方向,到每一次宣传和推广的小细节,都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苏超通过地域文化的赋能和搭子经济,精心打造了一套“赛事+文旅+消费”的闭环生态,从而成功走出圈层。
其次,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苏超足球场上不仅仅有足球的运动,还有商业利益。但要想实现盈利,就必须与时间携手共进。只有在体育领域坚持长期耕耘,围绕产品、营销和用户等多个方面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将短期的热门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品牌价值。
伊利的运营策略确实如此。实际上,无论是参加苏超、FIFA,还是参与巴黎奥运会,深入分析伊利的经营举措,发现它并不是简单的蹭热度,而是一个全面而精细的系统工程,旨在建立一套能够将品牌营销有效转化为与用户的共鸣并积累品牌价值的渠道。

以2022年FIFA世界杯为例,媒体报道指出,伊利在“球员+球队”的签约策略上支出远低于竞争对手,但却成功吸引了在整个28天赛事期间的流量和关注。尼尔森研究数据显示,那年世界杯期间,伊利的销售额增长了12.1%,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此次苏超活动进一步展示了伊利在创新方面的另一种尝试——尽管是在客场进行,但通过生动的营销方式,运用搭子经济学,深入了解年轻人的时代情感。从申请“入群”参与苏超开始,伊利通过大屏幕的趣味梗、无人机表演以及邀请网友进行二次创作等一系列看似轻松的营销举措,实际上反映了伊利对当代消费者的深刻理解,已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享受观看比赛到积极参与其中,正如苏超现场解说员所表述的,每位观众都能在这场比赛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坐标”。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苏超赋予的不仅仅是体育赛道的单一价值,而是结合了更广泛发展空间的情绪消费。伊利正是看中了这种“搭子经济”的潜力,因此选择以“搭子”的身份积极参与,与年轻人互动。除了为自身创造新的想象,伊利还为那些希望开拓体育消费市场的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情绪创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