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18购物节,不仅是中国电商行业上半年的辉煌时刻,也是各个平台与商家竞争的关键时刻。然而,随着大模型的发展,我们注意到在热闹的销售额排行榜之外,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趋势正在悄然显现——企业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组织的智能化转型。特别是到2025年,这个618购物节更像是一场关于大模型能力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战演练。

与往年以促销为主的模式不同,今年的618是人工智能真正走到聚光灯下的一年。今年的电商不仅包括平台内部的智能调度,还涉及到直播间的虚拟助手、客服场景的智能体、营销系统的AIGC工具,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逻辑与资源配置。这是一场对企业AI战略实施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真实验证AI商业价值转化路径的重要时刻。
人工智能已不仅是电商背后的生产力工具,更是竞争的核心平台。能够通过人工智能驱动决策和服务流程的企业,开始在效率、用户体验以及成本结构等方面,与传统模式完全不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个行业不仅仅是速度之战,更是一场无形的智慧比拼。
一、又一年618:AI模型上阵,电商平台的真实答卷

在这个节点回顾618活动,必须从数据和成果入手。据京东2025年618媒体开放日透露,他们的大模型家族已全面布局,从3B参数的小模型到4750B参数的超大推理型大模型。在整个618期间,京东大模型系统的调用量较去年双十一增长了1.3倍,内部部署的1.4万个数字员工完成了80%的日常任务,服务效率实现了指数级提升。
阿里旗下的淘宝并没有落后。它推出的AI人群画像识别功能和“全站推广”产品,显著提高了商家的广告投放效率。得益于付免联动机制,卡萨帝在平销期的流量增长达203%,成交额提升70%。抖音电商则以“兴趣电商”模式为核心,利用AI生成营销文案、分析用户行为和优化供应链等手段,更高效地将内容与商品匹配。
百度进一步拓宽了数字人的应用范围。特别是罗永浩数字人的首次亮相,在618购物节前夕实现了GMV超过5500万元、观看人数超过1300万的成绩。这些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数字智能全面介入内容生产和营销转化的开端。
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并不是技术上的幻象,而是有着强大可重复性的实际应用。在2025年的618大促中,人工智能已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成为电商行业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线上AI变革:从直播到客服,AI智能体统治场域
今年的618购物节是人工智能在电商领域全面应用的一年。从直播间到客服系统,再到营销创意,消费者所能感知的几乎所有环节都已经深度融入了大模型的逻辑之中。
在618期间,京东推出了京小智5.0版本,该系统集成了大模型客服代理、导购代理、订单跟踪代理和数据分析代理。这一智能体矩阵覆盖了从客户接待、商品推荐、订单跟踪到商机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值得注意的是,618期间,京东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客服服务咨询量已超过23亿次,有效支持了两万多名一线客服人员,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淘宝借助“羚客”SaaS平台,实现了直播调度的自动化,并大规模推出了AI主播与数字人直播。这一组合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升了转化率。此外,直播间内的智能互动系统也能够进行商品推荐和解答问题,使每场直播都成为算法驱动的内容引擎。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百度电商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尤为引人注目。其新一代“高说服力”数字人借助文心4.5 Turbo模型,实现了剧本、语音、动作和互动的全面整合。在罗永浩数字人首次亮相时,不仅展示了超逼真的表演能力,还能够灵活应对、幽默互动,表现力甚至可与真人媲美。更为关键的是,其直播转化率已接近甚至超过真人表现,这表明数字人不仅可以作为人力的替代,更是内容创作与用户沟通的新方式。
人工智能已成为内容创作中一种普遍使用的工具。抖音利用AIGC技术生成商品文案,不仅显著提高了创作效率,还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营销门槛。这种“创意平台化”的趋势,正将内容转化为算法资源,实现营销的智能化分发和反馈闭环。
618电商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智能体之间的较量。
三、线下AI渗透:从仓储到工业,产业智能的下沉之战
如果将直播间视为AI能力在C端的展示平台,那么物流、仓储和工业就是AI能力提升产业效率的核心领域。大模型之家观察到,2025年的618活动不仅是线上消费体验的提升,也是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标志着AI对线下实体产业链的重大改造。

京东在物流领域全面应用大模型技术,实现了异常管理、流程自动化和智能交互等多项功能。在618期间,其物流场景的大模型调用次数超过了13亿次,直接为超过50万名物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像“小哥助手”和“智能分拣引擎”等智能工具,已成为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环节。
健康领域也被京东的人工智能深入影响。京东推出的“康康”健康助手整合了超过五万家医疗机构的资源,已经为超过三千万人次的用户提供服务,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达到70%。此外,京东还推出了“卓一”系列产品,专注于医院运营管理,涵盖医生数字分身、个人就医管家以及未来数字医院系统,标志着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已迈入实际应用阶段。

在工业领域,京东推出的“Joy Industrial”工业大模型专注于供应链的智能调度。在九个月的试运营中,已累计节省超过2000人天的人工成本,成为模型驱动工业智能化的一个实例。同时,通过“JoyInside”平台,将大模型的语音对话和知识能力嵌入到机器人、机器狗、玩具等多种智能硬件中。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在从虚拟空间走向实体世界,成为服务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的线下拓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数据与场景之间的连接。正如京东副总裁吴友政所说,“模型和应用是相互驱动的”。模型不再仅仅是抽象计算能力的累积,而是在特定场景中感知问题并生成解决方案的智能引擎。
四、从智能跃迁到系统再造,产业AI的未来已至
从直播间的数字人到仓库中的智能引擎,再到医院里的AI医生,AI大模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电商生态和实体产业。在这场全面升级的618战役中,AI不仅提高了GMV的产出效率,还重塑了商业系统的运作逻辑。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淘宝在618期间通过AI预测模型,拉新效率将提升100%,用户转化率将提高30%。与此同时,抖音在兴趣电商模型中也实现了显著的销量增长。其背后是一个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决策系统,能够在整个链路中不断进行修正和优化。这不仅仅是辅助层面的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们更应关注一个深层次的问题:AI技术的快速应用将如何扩大企业之间的智能化能力差距?同时,它又将如何在各个行业中催生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
答案或许已经在逐渐浮现。未来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再取决于渠道和价格,而是是否拥有能够实时调动多模态智能体的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生产工具,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的“组织能力”语言。
从618开始,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产业格局将会因AI能力的分布而重新定义企业的价值。技术的竞争最终将集中于组织的基础能力和结构调整。而这场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