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野首页研究报告中经榜

千亿巨头返港上市,刮起中概股回归潮?

2022-05-12 04:08

文 / 融资中国   编辑 / 庄梅

字号

  2-1.jpg

      失去左晖贝壳,回港上市价值几何?

  中国证监会最近的动荡确实是曲折的。5月4日,美国证监会披露了第六批预摘牌中国证监会名单,距离上一批还不到半个月。入榜企业数量直接增加到88家,包括品多多、京东、携程、网易、小鹏、蔚来、科兴生物等。

  随着新一波预退市名单的出现,贝壳正式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虽然分散风险是《纽约时报》的趋势,贝壳回到香港上市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谣言,但令人惊讶的是,贝壳回到香港上市,创新采用介绍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相结合,在香港主板上市没有新股,没有稀释现有股东。

  5月11日,贝壳正式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价格为30.95港元/股。截至发布前,股价最高为32.45港元/股,市值1212亿港元。转换后,市值比美股收盘时高出140.9亿美元(1106亿港元)。

  贝壳作为重塑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转型的代表,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还是为了实现市场价值的回归,对其他中国股票的回归有什么启发?

  01 中介服务行业的颠覆者

  贝壳的诞生来自左晖的平台化冒险。

  被称为中介之王的行业领袖左辉创立了连锁家居和贝壳,即中国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和住宅服务平台。可以说,他自己推动了整个中介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的提高。

  2021年5月,左辉因肺癌突然去世时,无数业内人士齐声哀悼。在公告发布当天,贝壳市场前的股价暴跌近12%。先驱者的死亡给公司和行业带来了震撼和可持续的影响。

  2001年,30岁的左晖在北京成立了连锁房地产,起初只从事传统经纪业务。

  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刚刚起步,仍处于萌芽阶段。1998年,国家取消了福利住房市场化,北京也推出了鼓励个人购房的改革措施。新房交易逐渐占据主流,市场对房地产交易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在当时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吃差价已成为当时行业的一种普遍做法。中介公司以低价购买房屋,然后以高价出售。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极不对称,经纪人赚取。

  面对行业的极端不规范,2004年,连锁店率先提出透明交易,签订三方协议,不吃差价,但行业长期存在慢性病显然很难实施。由于经纪人的蛋糕被移动,其经纪人的流失率达到80%,业务量直接跌至谷底。最后,连锁店依靠招募纯新人,而不是招募同行。换血后,他们从零开始培养连锁店的儿童士兵,度过了痛苦的时期。

  2010年,链家在北京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逐渐稳居老板地位。到2011年,链家提出了真房标准,启动了赔付机制,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它打破了行业的潜规则。

  但随后的发展证明,作为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真正的住房是买卖双方的共同需求。如今,真正的住房已成为该行业的统一服务标准。

  意识到中介机构在行业信息流和效率提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以来,连锁店开始建立经纪人专业培训体系,实施半军事管理,并开始尝试ACN网络。

  在ACN下,中介的作用被细分为10多个职位,如住房投资者、住房维护者、客户发现者和匹配交易员,细化整个服务链,并根据经纪人在各个环节的贡献率进行佣金分配,使佣金分配机制趋于平等。按照这种模式,经纪人、房地产商店甚至房地产公司都从竞争订单转变为合作订单。

  同时,连锁店也在通过连续收购巩固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2015年,连锁店收购了10多家经纪公司,包括上海德友、成都伊成、广州满堂红、深圳中联、大连好旺角等,迅速实现了全国布局。

  在贝壳找房之前,链家已经覆盖了32个国内城市,共有员工15万,其中一线经纪人13万以上。2016-2018年,链家GMV连续三年突破万亿。

  然而,决心将房地产服务业互联网化的左辉从未忘记重塑行业基础设施。2018年,基于ACN网络基于ACN网络,服务流程通过互联网改造,服务流程标准化、在线化、智能化。

  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双11,贝壳7天(11月5日至11月11日)认购总额达到367.9亿元,认购套数达到24699套。不仅营业额惊人,房地产交易服务也首次引入电商标志性服务三天无理由退款。

  2020年8月,贝壳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吸引市场狂热追捧。发行价为每股20美元,开盘5分钟内飙升81.6%。当市值最高时,已达950亿美元。

2-2.jpg

  02 市值缩水800多亿美元 仅腾讯仍在坚守

  然而,我从未想过,随着链家、贝壳创始人左晖的去世,贝壳在股市上的表现也逐渐低迷。

  自2021年7月以来,贝壳股价暴跌83.25%。截至5月10日,贝壳最新总市值为135亿美元。与历史高点950亿美元相比,贝壳市值已下降800多亿美元。

  祸不单行的是,去年12月中旬,贝壳还遭遇浑水做空报告,称其像瑞星一样夸大了交易数据。随后,贝壳做出回应,称公司确保了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浑水做空报告没有事实依据,对贝壳业务缺乏基本认识和正确解读。

  然而,连续两次的严格声明仍然无法阻止贝壳股价的持续下跌。与股价下跌相对应的是投资者的连续退出,甚至是投资者的认亏。

  贝壳孵化在链家。从链家到贝壳,公开资料显示,它已经公开了8轮融资。2011年天使轮结束后,2014年1月,链家启动A轮融资,由复星、鼎晖投资数亿元。

  2016年,链家完成B轮和B+轮融资,规模超过64亿元,投资后估值365.2亿元。本轮投资者众多,包括华兴资本、百度、HCapital、腾讯投资、执一资本、海峡基金、原仓资本、源代码资本、经纬中国、喜神资产等。

  2017年1月完成战略融资,孙宏斌融创中国独家投资26亿元,投资后估值416亿元。

  2017年11月,链家再次完成C轮融资,高淳资本成为领头羊,此时融创、万科、腾讯、华兴、新希望集团等。

  2018年,链家升级为贝壳找房,2019年启动D轮融资,腾讯率先投资8亿美元。

  2020年3月,贝壳完成D+轮融资,包括软银、腾讯、高淳、红杉,总融资额超过24亿美元,投资后估值达到140亿美元。

  2020年8月13日,贝壳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根据当时的招股说明书,左晖个人持股8.85亿股,占46.8%;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持股3.6%;腾讯持股12.3%,软银愿景基金持股10.2%,高淳资本持股5.3%。

  2021年5月20日,左辉病逝。再加上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浑水做空等多重影响,贝壳股价大幅下跌,软银、高淳资本、融创等老股东纷纷抛售。腾讯的持股比例从12.3%降至10.8%,但仍是贝壳最大的机构股东。

  2021年6月1日至12月7日,融创先后两次出售贝壳ADS约4535.2万股,套现10.84亿美元。3月21日,融创中国表示将推迟业绩报告,预计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和核心净利润将大幅下降。除了销售额下降,2021年处置贝壳股造成的投资损失是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据融创介绍,预计2021年出售贝壳股票的税前损失约为56.3亿元。

  与腾讯一起,2016年参与链家B轮融资的高淳资本也纷纷减持。根据高淳2月15日披露的信息,持有贝壳8909万股A类普通股,持股比例为3.3%,投票权为0。一年前,高淳资本在贝壳中持有约5%的股份,投票权为1.5%。这意味着高淳资本减持了1.7%的贝壳股份。

  从5月5日贝壳披露的股权结构来看,上市完成后,贝壳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持有4.8%的股份,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持有2.7%的股份,腾讯持有10.8%的股份,荣誉董事长左晖的直系亲属通过Z&ZTrust持有23.3%的股份。

  在经历了各种变化之后,曾经的明星投资明星投资者团队,现在只有腾讯还在坚持。

2-3.jpg

  03 中概股回归潮 能否实现价值回归?

  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1年,贝壳实现收入460.15亿元,704.81亿元,807.52亿元。

  在利润方面,贝壳近年来表现相对波动。2019年和2021年净亏损21.8亿元,2020年净利润27.78亿元(包括因疫情获得9.17亿元政府补贴)。与此同时,该公司的毛利率也在下降,从2019年的24.5%下降到2021年的19.6%。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市场增量放缓,公司2021年的业绩波动也与2021年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有关。为应对2021年上半年房价加速上涨,监管部门相应收紧政策和信贷调控;在监管环境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存量房和新房交易均有所下降。作为行业领头羊,贝壳的表现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完全缓解,在全球经济政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概念股在外部形势下并不友好。此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4月21日宣布,包括贝壳、知乎、理想汽车在内的17家中国概念股公司被列入退市前名单,贝壳股价当日下跌7.77%。

  为了在如此艰难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上市地位,不受预退市压力的影响。半个月后,贝壳迅速宣布将于5月11日在香港上市。

  那贝壳回港上市的速度为何如此之快?因为贝壳选择了独特的上市方式,即引入上市+双重主要上市的组合。

  其中,引入上市意味着贝壳不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直接申请上市,只有上市资格,不涉及即时资金筹集;双重主要上市意味着贝壳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在香港市场按照当地市场规则上市,两个资本市场是主要上市场所,以避免美国股市的影响。

  鉴于上述两种上市方式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贝壳在中概股的坎坷归途中也找到了答案。

  其中,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白文喜告诉媒体:就贝壳而言,作为中国股票,它面临着中美经贸关系带来的风险。同时,由于最近的业绩问题和其他风暴,股价和市场价值都很低。通过在香港的第二次上市,它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流动性,有利于股价和市值,还可以为中国股票的冲突做出风险备份。

  事实上,随着贝壳双重主要上市+引入上市方式的第一枪,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可能会掀起中概股的回归热潮。

  今年3月10日,SEC公布了首批5家进入预退市名单的公司,3月23日,3月30日,4月12日和4月22日,SEC公布了4批预退市名单,直到5月4日,SEC公布了首批进入预退市名单的公司。

  根据SEC的规定,被列入预退市名单的公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向SEC提出异议,未提出异议的公司将自动转入确定退市名单。截至目前,SEC官方网站上已有105家中国公司被列入预退市名单,另有23家中国概念股被列入预退市名单,现已进入确定退市名单。可以预见,未来SEC的预退市名单和确定退市名单可能会继续增加。

  面对日益激烈的预退市风暴,许多公司选择在香港股市双重上市。此前,知乎已于4月22日成功登陆香港股市,B站也于4月29日宣布已收到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确认,并将在10月3日实现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的双重主要上市。

  在此背景下,贝壳以介绍的形式上市和双平台上市的回归也为其他中国股票的回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加速了中国股票的回归。然而,在香港上市并不难,但很难确保中国股票的价值。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经视野立场!(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相关推荐

评论(0)

我要跟帖
已输入0
发表
新评论

热门文章

关于中经商业评论

微信扫一扫